小河淌水,您在哪里?

2015-01-17 02:43 | 阅读: 1790

来源: 崇圣寺三塔

只有那些抒发人情美,人性美的民歌,才能永恒;只有永恒的民歌才能抒发真正的人情美,人性美。《小河淌水》正是抒发了那种真情的美,而把这种美融入特定的景物,特定的情景之中,情寄于景,景随情发,情景交融。正因如此,《小河淌水》才常唱不衰,被人们誉为“东方小夜曲”,蜚声海内外。
弥渡神奇秀美的自然美,为民歌《小河淌水》的生长,提供了肥沃土壤

弥渡的美,美在绿。坦坦荡荡的绿,一望无际的绿。

弥渡的美,美在水。小桥流水的美,高山流水的美。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五步一泉,十步一溪。一山一河,打造了弥渡西山的秀丽。

桂花树下悠悠然润耳不绝的是人们传说的《小河淌水》之源桂花泉,这迷人的幽谷山泉,如空谷幽兰,清如明镜,冬暖夏凉,人道是真龙水,一现身便跳着唱着,给游客愉悦,留下银铃般的笑语,有时又在碧草间现其倩影,沉沉的,静静的,想尹宜公先生也去过青花箐,成就出《小河淌水》的那份悠扬和深情。

弥渡积淀了大量的马帮歌谣,而《小河淌水》就是马帮歌谣的绝唱

马帮歌谣是马帮现象的产物,而马帮现象是云南滇西的一种历史现象。滇西祥云、弥渡、巍山、云涧等地的人,有的人去经商,劳作,开工厂,实现人生的理想和抱负。

这里有许许多多的古道,著名的有龙庆关,石门关,景东坡,鸟道雄关,大丫口。其中有一条重要的通道,就是从白岩彩云镇,即现在的红岩镇经谷女寺、王母阁、大王庙、八孔桥、登龙马台,又经密祉文盛街,翻过景东坡,进入西区的茫茫旅途。在古道的要冲,形成了一些驿站和集镇,其中著名的有彩云镇,弥城镇,有大庄街,文盛街。其中最著名的驿站要数文盛街。文盛街是滇西著名的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也是昆明通往印度、缅甸的交通咽喉。古驿道旁,琳琅满目、应接不暇的是各种各样的古建筑,虽然建筑风格各有春秋,沿驿道的几乎都是铺面,可想当年文盛街的繁华。当年南来北往的马帮,云集于此,带来不同类型的山歌民歌,在这里交汇,一时成为滇西最有特色的马帮歌谣的集散地,形成了与马帮歌谣为主旋律的山歌民歌文化。

马帮文化中的马帮歌谣就像一个完整故事,她由留郎——送郎——等郎——思郎——望郎——盼郎等部分构成。像是一条生命的小河,有明快的节奏,有生动的情节。

其中,《赶马调》、《送郎调》、《大风刮来树头歪》等,是一个完整的马帮故事,而故事的最高潮便是《小河淌水》。他是留郎、送郎、盼郎、思郎、等郎中的最后一个结局。

月亮出来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

哥像月亮天上走,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

女主人登上高山之顶,后面是小河悠悠,前面是深山苍茫,就那样的永恒的等待,等待赶马人的归来,等待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然而几世几代,把自己凝固成了一座石雕,伊人无望,情归何处,于是,他把一种无奈,一种悲凉,成就了马帮歌谣的千古绝响——《小河淌水》。

应该说,《小河淌水》是马帮歌谣的集大成,也是马帮歌谣的绝响。《小河淌水》是对马帮歌谣的一种升华,它源于马帮歌谣,而又跳出马帮歌谣,实现了从马帮个类情感到人类社会的爱情情感的转化。
弥渡是著名的山歌之乡,民歌之乡。我们对弥渡丰富多采的山歌民歌的鉴赏中,发现了众多的与小河淌水相似,相近的山歌民歌,这就是《小河淌水》之源

弥渡曾经有过几次人口的大流动,大吸纳。南诏时期的天宝战争,明代洪武年间的定西岭之战,明清两代的军屯、民屯、商屯和开疆移民活动,给弥渡送来了成千上万的外来人口。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带来了多元的文化,进而相互融合和吸收,从而形成了弥渡特有的民歌文化。

弥渡著名的民歌有《弥渡山歌》、《送郎调》、《赶马调》、《放羊调》、《背娃娃》、《小补缸》、《相亲调》、《阳雀调》、《走板》、《三杯酒》、《朝山调》、《山鹑子》、《过山调》、《访亲调》、《怀胎调》、《月亮出来照山岩》、《月亮出来亮汪汪》等。

我们先走进弥渡牛街,山的那边隐约传来牛街《十大姐》那悠扬,缠绵,深情的歌声,牛街《十大姐》来自弥渡坝子的《十大姐》,而自进入牛街彝族乡,便入乡随俗,融于牛街的山歌大家庭中,带上了浓浓的牛街彝族民歌的味道。
“唉……大姐那个生得脸儿团哪唉”……

我遇到了一位彝族老大妈,我们请她唱几首民歌,说唱就唱,清清嗓子,便唱了起来,一唱就近一个小时。

老人唱了一首《山鹑子》:

唉……这些日子你在哪,

找遍歌场不见你……
歌声合着牛街河的节拍,缓缓向南流去,穿越绵绵的哀牢山,载着无限的憧憬。

我们一行人听着这些歌,无论从旋律,从调门,从情感抒发,都与《小河淌水》相似。老人说,这些歌,她们祖祖辈辈传唱,牛街河不枯,歌声不老。

离开了牛街,我们又来到了密祉。

我们到了密祉文盛街,采访了几位老人。张相老人虽然年过古稀,却很健壮,很健谈。他谈起尹宜公的童年头头是道,如数家珍。他告诉我们,尹宜公的童年时常到太极顶山脚,桂花阱一带,这里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山灵水秀。这里常有彝族牧人放牧,是盛产山歌民歌的好地方。更有牧人的缠绵的歌,时常在山间回荡。老人说:“密祉境内有太极顶,太极顶每年正月初三至初七,要举行朝山盛会,由密祉各村轮流承办。承办的村子要有一个灯头,据说是由当年生小孩的农户推举出的。每到会期,南华、祥云、巍山、南涧、弥渡等地的各族人民,穿着节日的盛装,捧着虔诚的心灵,来太极顶旅游观光。”

我们请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唱几首密祉文盛街的小调,老人非常爽快,一唱就是半个小时,其中,《梗子调》和《哭山调》无论从音调,从旋律,从节奏,从风格,与《小河淌水》非常相近。尹先生的童年在文盛街度过,他每天耳闻目染的就是这些山歌,在他幼小的心里留下了难于磨灭的印象,只要有人唱起与这些山歌旋律相近相似的歌曲,就会引起尹先生对儿时所熟悉的歌谣的回忆,引起尹先生共鸣,也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想唱想写的冲动,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在尹先生的笔下,那么深情,那么流畅,那么动听的《小河淌水》了。

我们到自杞利村走走,自杞利村位于密祉乡的西北,瓦哲村与自杞利村一直是友好睦邻,两村亲戚多,朋友多,自然来往也就很多,不但在婚姻上,物质上交流,文化的交流也很普遍,瓦哲人会唱的山歌民歌,自杞利人也会唱。在这里我们听到了《月亮出来亮汪汪》,也听到了彝族的《过山调》。彝族《过山调》与《月亮出来亮汪汪》如出一辙,它们可以说是同宗同源。《月亮出来亮汪汪》这首歌无论从形式到内容,从声调到旋律,从风格到情感都与《小河淌水》十分相似。这首民歌,七十年代就有人收集整理,村里人请来了一位老人,给我们唱了《月亮出来亮汪汪》:“月亮出来亮汪呃呃汪,亮汪呃呃汪,小河淌水清呀清汪汪”……

同行的人,异口同声:“太像了,太深情了!”这就是《小河淌水》的原形。应该说,《月亮出来亮汪汪》这首歌,与《小河淌水》如出一辙,说它是《小河淌水》的原型,那是恰到好处。难怪尹先生在回忆如何整理《小河淌水》时,深情地说:“每当回忆《小河淌水》的创作过程,我总想到“南风合唱团”和我们家乡云南弥渡的两首民歌。家乡民歌中一首是《放羊调》,另一首是《月亮出来亮汪汪》,有的老人说《月亮出来亮汪汪》是有人用《放羊调》唱石匠、货郎等人的生活,又在《放羊调》基础上有所变化的曲调。”可以这样说,《放羊调》、《月亮出来亮汪汪》,是《小河淌水》的根,尹先生就是根据这两首民歌,改编整理出了《小河淌水》。《小河淌水》的根就在弥渡。


栏目: 文化艺术
编辑: Apple 2020-01-17 02:46
民商网-云南省民族商会官方网站 业业安-云南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数据治理与事故预防智慧化服务-云南业业安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云南民族旅游网-《环球游报》 大理崇圣寺三塔景区官方网站 |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大理旅游网-大理旅游集团官网 昆明旭坤会计师事务所 云南蝴蝶泉国家4A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