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乐遗韵―大理历代洞经音乐文化人物

2015-01-17 03:15 | 阅读: 6882

来源: 崇圣寺三塔

(二)元明至解放前的洞经音乐人物

陈玄亮元末明初大理籍道土,大理洞经音乐的创始人,详细内容参见本书第三章第二部分。

王通一陈玄亮的师傅,点苍山中和峰玉皇阁的掌门人,据《三洞谈经九天玄玑玉谱》序文载:“……通一,河南游侠,幼年学道华山,慕点苍佳地而云游南中,至道观掌门道纲司……”王通一,精通音律,善七弦琴,收陈玄亮为徒后,倾心传授技艺,为陈玄亮日后开创洞经音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浩明初天威径镇抚使,原籍金陵,祖上缨胄世家。唐宋以来历代多有册封,元时移居江宁4代,至李浩共历20代。李。浩17岁投笔从戎人定远军。与西平侯沐英有八拜之交,随高帝转战南北,屡有战功。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春,浩随沐英、蓝玉、胡海。、周能等率军平滇攻破大理,功居第四,被封予三迤要道德胜关,授天威径镇抚使、千户长。定居德胜关后,娶德胜驿丞王义女淑芝为妻,择地淮城建德胜驿馆,历时5年,修复蒙氏龙尾关。李浩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受父辈熏陶,十分珍爱书籍,平大理时蓝玉、胡海攻进段王府,抢掠府内金银珠宝,而李浩不爱珠宝爱书籍,广收段府各类古籍藏书、书画等,得5000余册,皆南诏、大理国蒙、段及元代抄卷,经典多属南诏清平官、王室记事的宫廷秘史,并有部分历代宫廷音乐遗谱。为此李浩特在德胜驿建有藏书院,称“紫竹苑”,藏书阁称“紫香阁”。李浩在大理期间常与地方文朋诗友以诗文音乐相交。特别与“南中七子”交往密切,常论文谈史。而且李浩喜爱音乐,与中和峰玉皇阁掌门人陈玄亮多有往来,以乐会友,抄有玉皇阁《三洞九天玄玑玉谱》、《大有妙谈经》等多种乐谱,留传后世,为大理洞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李浩曾著有《秦淮见闻录》、《从军录》(二书已佚)及《三迤随笔》。

段功元末太理段氏总管府最后一代总管。元至元元年(公元1335年)昆明鄯阐梁王攻打大理,大败大理总管段光,段光死后;其弟段功袭总管职。段功嫡妻高夫人,袭总管职后,又娶梁王郡主阿盖为妻。居于梁王府,、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58年)春,因高夫人在大理作诗寄与段功,他不得不返回大理。但由于新婚燕尔,段功思亲心切,不久便急于返回梁王府,其属下杨智、张希矫等力劝段功,梁王有害他之心,不能再返鄯阐,段功不听,还是急忙返回了阿盖公主旁边。果然,段功到梁王府后,梁王怀疑段功有侵吞鄯阐之心,便要阿盖用孔雀胆毒死段功。阿盖无奈,劝段功西归大理,她愿同归。但段功不听。到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0年)七月,梁王终于向段功下了毒手,令番将杀了段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孔雀胆事件”。

《三迤随笔》、《淮城夜语》等史料记载,段功从小喜好音律,曾拜中和峰玉皇阁陈玄亮道长为师,常常与道观中的道土和段府乐工演奏洞经音乐和各种雅乐,还专门在段府成立了洞经音乐组织华云社。并与乐工度有《南津渡》等名曲,为大理洞经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段宝姬一名姜娜或僧娜。段功之女。元至正二十六年,段功被梁王用孔雀胆毒死,段宝姬一心为父报仇,自愿嫁给建昌(今四川西昌)阿黎为妻,欲借兵报仇。但阿黎沉湎酒色,宝姬报仇无望,夫妻感情破裂。明朝统一后,明太祖朱元璋赦免了大理段氏。宝姬悲喜交加,携女归宗大理。经历了国破家亡,夫妻离散,宝姬看破红尘,皈依佛门。并在苍山兰峰溪畔建一兰苑,以养兰品兰为寄托,常于兰苑与大理文人墨客吟诗作对、琴棋书画,以文会友。当时与杨安道、杨黼、大云、达果、无极、张继白等关系密切,同被世人称为“南中七隐”、“南中七子”。

段宝姬也和其父段功一样,从小爱好音律,诗文出众。明洪武年间回到大理后,也十分喜爱洞经音乐。常与李浩等聚会演奏。曾写有一首赞美洞经音乐的诗(详见第二章第四部分),并创作了《龙关夕照》等雅乐曲,流传于下关三元社。并有古曲谱《蒙段乐谱补遗》传世。

杨黼号存诚道人,大理下阳溪人。明代著名的白族学者、诗人、书画家。他生活于明初洪武至景泰年间。杨黼自幼好学,长大后崇佛信道,不求功名,终身隐逸。他院子里有一棵大桂树,他拴了一块木牌在树枝上,自题“桂楼”二字,故人称桂楼先生。他就住在桂树旁的小楼上,从事著述。他曾注释过《孝经》,又“尝以方言著竹枝词数十首”。其代表作是《词记山花•咏苍洱境》,刻于碑碣,世称“山花碑”,在白族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杨黼除工于著述外,对音乐也十分精通。他长于琴曲演奏,常与“南中七子”以诗文音乐相会,每有佳曲。谱有《点苍叠翠》等琴曲,优雅飘逸,超凡脱俗,被后人纳入《三迤雅乐》,传于洞经会。
李元阳(1497—1580年),字仁甫,因世居大理苍山十八溪中,故号中溪。他是明代云南著名的文学家和理学家。嘉靖壬午(公元1522年)25岁时,考中云贵乡试第二名,丙戊(公元1526年)中进土,授翰林院庶吉士,因正直不阿,“以议礼忤权臣”而受排斥。出补分宜江西秋闹事,后借“丁忧”回大理闲居。

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四川新都状元杨升庵从腾冲到大理避疫,二人成为志同道合的挚友。在德胜驿千户长李以恒、龙尾关孝廉赵雪屏等的邀约下,于五月三日在龙尾关德胜驿和中和峰成立了三元社和叶榆社两个洞经音乐会。李元阳任叶榆社会长。二社的成立,为大理洞经音乐的发展和演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故至今,大理洞经会的人都说洞经音乐是由李元阳开创的。
李元阳作为云南明代的硕儒名宦,为人正直,才华俊逸,著作等身,特别对地方文化贡献极大。他一生编撰有《云南通志》和《大理府志》两部重要文献。诗文著作有《艳雪名诗》、《中溪漫稿》、《心性图说》等。流传至今的有《中溪家传汇稿》十卷。

赵汝濂字敦夫,今下关龙尾城人氏,明嘉靖壬辰(公元1532年)进士。据《大理县志稿》和《龙关赵氏诰封碑刻》称:赵汝濂祖辈为南京上元人,名赵之牙,元朝时游滇得地于太和县龙尾城定居,延至明初赵汝濂之父赵仪,曾任四川泸州知州,后获赠“中宪大夫”。赵汝濂中孝廉后,历任翰林庶士、史部郎中、尚宝太仆、太常卿、通政史、都察院副都御史等职。在任时,为奏本黜佞赵文华,因文华为严嵩党羽,不黜反晋升,汝濂冲撞再奏,此人不黜,可黜之官无一人!辞职回乡,不受禄,不治产业,所受禄送兄弟族人,营草庵名“觉真庵”,归隐教书育人,人称“雪屏先生”。赵汝濂在位时为官清廉,执法如山,颇受世人尊敬,回归乡里更是洁身自爱,与民同甘苦,致力于教书育人,成为世人称赞的乡贤名儒。他常与本地名人李元阳、杨土云、德胜驿千户长李以恒,及“南中七子”交往密切,时乡人称李元阳为解元,新都杨升庵为状元,赵汝濂为经元。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赵汝濂会同李元阳、杨升庵、李以恒等倡议建立三元社和叶榆社,赵任三元社社长。他们重新修经定谱,制定科仪,为洞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生于四川新都(公元1488?1559年)。由于受家学影响,杨慎“幼年就奋志读书,不出户外”,而少有才名。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他参加四川乡试,名列榜首,正德六年赴京会试,“举正德六年殿试第一,中了状元,授翰林修撰,经筵讲书官。”后因嘉靖时参与“议大礼”案,终被远谪到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因永昌大疫,他避疫来到大理,与大理名士李元阳、杨士云、赵雪屏等结为诗友。当年五月三日应李元阳、赵雪屏之邀,于龙尾关德胜驿与李以恒、王惠等议立三元社和叶榆社,并被聘为二社客座经师,与当地洞经音乐同仁演奏洞经音乐。期间杨慎与李元阳、赵雪屏、李以恒等为洞经音乐四方奔走,重新对各种经卷、乐谱进行整理,集成了《玉清仙音》、《瑶池玉律》、《玉振金声》等三部洞经音乐曲谱,并重新整顿了科仪。其中《瑶池玉律》是由杨慎根据洞经音乐创始人陈玄亮遗谱整理而成,俗称状元谱,该谱乐曲曲调优美,一直是三元社和叶榆社的传会之宝,流传至今。

杨慎作为明代一代硕儒名士,与洞经音乐结下缘分,不仅使洞经音乐身价倍增,而且由于他对洞经音乐的积极推崇和整理、创新,更使洞经音乐文化的社会属性、功能都发生了全面的演变。洞经音乐走向民间,成为名副其实的优秀民族音乐文化,杨慎功不可没。

杨慎一生著述颇丰,著名的有《升庵长短句》、《转注古音略》。

李以恒李浩之孙,世袭祖职,为明嘉靖年间天威径镇抚使、千户长。李以叵从小偏爱音律,祖传有玉笛一支,故又称玉笛山人。以恒生性好文,与白族文人李元阳、龙尾关孝廉赵雪屏及“南中七子”为友,平日诗文音乐相交,并继承祖志,喜爱藏书,特别长于洞经音乐。常与地方文人在德胜驿、叶榆城、玉皇阁谈演洞经音乐。明嘉靖九年五月,遇新都状元杨升庵到大理避疫,便与李元阳、赵雪屏、表弟赵州王惠一起邀约杨升庵议立洞经会——三元社和叶榆社,聘升庵为上座师,赵雪屏任三元社社长,李元阳为叶榆社社长,李以恒自任管事。二社成立后,对洞经音乐传谱重新进行丁整理,并重新制定了洞经音乐演奏的科仪形制,全面促进了洞经音乐的发展和演变。李以恒整理有洞经音乐乐谱《玉振金声》传于后世。

此外,李以恒平时喜欢记录“三迤历代椽吏史官遗而不记之事”,曾著有《南中夜谭录》两百篇(已佚),后又于明嘉靖癸亥年(公元1562年)写成《淮城夜语》一书。

苦竹道人名邓凯,明朝旧臣。据载,明朝灭亡后,苦竹道人作为明朝旧臣,遭到清廷追杀,被迫隐遁到安宁曹溪寺,历时16年,后认识了青霞道人,遂做了道士。后又隐遁到大理苍山斜阳峰苦竹箐,故以地为名,称“苦竹”。康熙年间遇赦,遇到下关战街李松亭(李浩、李以恒之后),居天王庙。他与李松亭志同道合,在李家看到各种洞经音乐古谱后,决定和李松亭一起重振洞经音乐,历时5年把各种传谱重新修定整理,重立科仪,并把它们教授给三元社的弟子,为大理、下关一带洞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流传于大理、下关一带的《太上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谈经全谈谱》就是苦竹道人根据历代传谱整理而成的。他还著有祭祀曲谱《坛祭曲》24曲。
王联元(1861-1936年)联元为字,名学曾,男,汉族。清代贡生,书法家。道德与文章,皆望重乡间。对洞经音乐有特殊研究,丝竹琴瑟尤佳。为下关感应会、三元会经师、会长。曾编有感应会会史一册,亲书序言。晚年特别重视洞经古乐的整理,用工尺谱记录、整理了许多古乐曲,并至今广泛流传于各地洞经会。

李树池(?-1907年),大理人,出生年月不详。字俊发。他原本是一个读书土子,家中藏书很多。后来弃学经商,在大理城街上开设了一片土杂油盐的店铺,叫“致和号”,经商度日。李树池一向乐善济公,一赚得钱,就慷慨捐献,大则修桥补路,小则施济贫困,颇为乡里称道,有“前有李中溪(李元阳),后有李树池”的赞誉。与此同时,李树池虔诚信仰佛道,曾被乡里推选为斋会首长和洞经会会长,经常组织经会集会演奏洞经音乐,且常带着他的儿子李燮羲一同演奏•,成为当时大理一带有名的洞经音乐能手。

李燮羲(1875-1926年),大理古城人,字开一,号剑虹(原名如桂,字月卿)。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革命音乐家,无产阶级的革命歌手,云南新音乐的先驱者,被誉为“聂耳的先驱者”。
李燮羲的父亲李树池在他小的时候就是乡里洞经音乐会会长,因此他不仅在童年时就挚爱唱歌,稍大还常常追寻其父到洞经会,且“作为一个十二三岁小孩子,却衣冠整洁,彬彬有礼。但他并不磕头烧香、讽经拜唱,却是参与音乐演奏。据说洞经会的三十几件乐器,他都能演奏,七十二个基本乐曲,他都十分娴熟”。

李燮羲幼年时就中了秀才,大约15岁时就参加了大理硕儒郑丙堂先生成立的“苍麓诗社”。甲午战争后,李燮羲“哀国家之存亡,痛人民之流离”,于1894年毅然赴日本留学。
李树九(?—1919年)男,汉族。清末进士。曾将散落于民间濒于失传的洞经音乐进行认真的搜集整理。在大理恢复洪仁会,集中传授,以一派风格延续至今。

周仁(1859?1931年)男,汉族,字子安。在广东番禺、汕头任职期间曾为大理洪仁会引进江南器乐。回乡后致力地方史研究,著有《洪仁会纪略》一书。该书是研究大理洞经音乐的重要历史资料,有一定学术价值。
周智(1878?1948年)字子惠,男,汉族。大理洪仁会会长,为大理洞经音乐全面系统继承洞经音乐者。擅长司鼓,长期任上座师。执会期间善于吸收诸派音乐,教授过大量弟子,至今享有盛誉。


栏目: 文化艺术
标签: 洞经 古乐 人物
编辑: Apple 2020-01-17 03:19
民商网-云南省民族商会官方网站 业业安-云南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数据治理与事故预防智慧化服务-云南业业安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云南民族旅游网-《环球游报》 大理崇圣寺三塔景区官方网站 |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大理旅游网-大理旅游集团官网 昆明旭坤会计师事务所 云南蝴蝶泉国家4A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