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川石钟山石窟,又名剑川石窟、剑川石宝山石窟,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境内,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石宝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距县城西南25公里。石钟山石窟分布在方圆3平方公里左右的石钟寺、狮子关、沙登箐三个区域的岩壁上,是唐宋南诏、大理国时期(公元738—1253年)的艺术瑰宝。根据云南大学、北京大学联合考古队1999年的考古调查,石钟山石窟共17窟,233躯造像。石窟内有南诏天启十一年(公元850年)和大理国盛德四年(公元1179年)题记,可知石钟山石窟开凿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整个石窟开凿前后相续320多年时间。石窟造像不仅生动地展现了流传于大理白族地区的佛教密宗阿吒力教派的佛、菩萨、明王、力士等造像,而且大胆地开凿了“阿姎白”女性生殖崇拜雕刻,南诏王室的政治生活和家庭生活图像等内容,这在世界石窟艺术史上是极为罕见的。石窟造像,造型生动、形象逼真,雕刻技巧纯熟,线条细腻流畅,且题材内容丰富,构思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为此,石钟山石窟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钟寺区第一窟】
在石钟山石窟石钟寺区。窟高1.34米,宽1.7米。窟内雕一平座,其上有八个人物,据传正中是南诏王异牟寻,着圆领宽袖偏襟长袍,袖手坐龙头椅上。左右雕头戴短翅幞头、脚穿靴子的两位清平官郑回和杜光庭。异牟寻右方侍立三人,分别抱剑、持扇、拿长柄麈尾;左方侍立二人,分别捧盒、持赤藤杖。异牟寻和郑回是促进南诏和唐友好,对加强民族团结有贡献的历史人物。此窟对研究南诏史有重要价值。
【石钟寺区第二窟】
在石钟山石窟石钟寺区。窟高1.37米,宽1.52米。内雕十六人,是石窟群中人数最多的一窟。窟外檐雕三重,第一重瓣状花纹,第二重连珠纹,第三重垂幢纹。其下雕成半卷的人字形幔帐,使石窟显得象一座雍容华贵的大厅。窟内南诏王阁逻凤坐在双尤首椅上,椅前卧一狮一虎,左侧雕六人,右侧雕七人,其中之一是南诏史上有名的阁陂和尚。阎逻凤前侧左右各坐一清平官。还有持扇的侍从,执旗的武士,抱剑、捧瓶的童子以及文吏等人物。此窟场面宏大,布局匀称,人物姿态各异,表情栩栩如生。器具、服饰雕刻细致入微,是南诏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
【狮子关区第一窟】
在石钟山石窟狮子关区,俗称全家福。窟高0.6米,长1.24米,上有一巨石为檐。窟内雕一平座,其上有五个人物。正中是南诏王和王后,王戴黑色高冠,蓄络腮胡须,执笏;王后戴莲花冠与项圈耳环。中坐幼年王子,围兜肚。两侧坐男女青年各一人。座下两侧站立男女侍者各一。窟内雕日、月,日中有三足金鸟,月中有桂树蟾蜍。据座后屏障上石刻题记,此窟为南诏王细奴罗全家造像,建造者名元玫,题记作者昌宁。